火車票印廣告算什么改革
在火車票上加個廣告,增加一點收入,并不是件壞事,但這種“不提升服務,只拓展財源”的改革,卻體現(xiàn)出許多單位的行為定式。
近日,新版火車票正式啟用,與老版相比,赫然多出了一個“廣告區(qū)”,雖然目前呈現(xiàn)的只是自我推銷和提示信息,但相信不久之后,就會轉向商業(yè)運營。至于其他服務信息,只是調(diào)整了一下位置,未見任何增加,而旅客期待的“列車到站時間”等,依然闕如。
改,總比不改好,在改的過程中,應該允許失誤和疏忽,但這樣“專門利己,毫不利人”的改,還是讓人有點哭笑不得。
鐵路是國民企業(yè),在追求經(jīng)濟效益的同時,必須承擔社會職責,否則就不應享受壟斷地位,不應得到政府投資與政策的扶持,之所以“集中力量辦大事”,將有限資源優(yōu)先投向鐵路發(fā)展,正因為它帶有事業(yè)屬性,而非徹底的企業(yè)。
但,現(xiàn)實的困境是,相當多的事業(yè)單位自身定位模糊,意識不到自己的使命,不知如何善盡國民企業(yè)的義務,從而導致行為扭曲:對于付出的事,總是一再推脫、搪塞,看成是負擔;而對于能賺錢的事,總是迎難而上、不辭辛勞,表現(xiàn)出驚人的創(chuàng)造力。
比如當年的手機“雙向收費”,用戶嘖有煩言,可有關單位總能拿出借口來,什么技術瓶頸,什么國有資產(chǎn)流失,什么傷害市場……回過頭來看,種種借口其實都是謊言,無非是為了既得利益,不惜大詞閃爍、上綱上線。
再比如網(wǎng)速低收費高,喊了多年,據(jù)說也是技術上難于登天的事,全宇宙都解決不了,可一夜之間,幾倍提速,費用反降,讓人不禁發(fā)問:早幾年干什么去了?難道每件事都要等到總理過問,才肯施惠于民?
類似的例子,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有點多了:打擊垃圾短信,結果是電信運營商理直氣壯地成了騷擾大戶;郵政專營,所以即使身在北京,只要小區(qū)住得偏一點,也很難收到郵件;甚至EMS快遞員的口氣,都要比普通快遞強橫許多……
凡此種種,不能不引人焦慮:如果每個占有公共資源的單位都只想著自己,不考慮回饋,甚至將公眾的授予視為理所當然,不過是一次免費得來的商機,則我們的社會怎能長久維系,我們的公共空間如何改善,而人與人之間又怎能不被戾氣所纏繞?
在火車票上加個廣告,增加一點收入,并不是件壞事,但這種“不提升服務,只拓展財源”的改革,卻體現(xiàn)出許多單位的行為定式,他們不明白怎樣提升服務,甚至不知道旅客需要什么,他們習慣了恩賜,不懂得溝通,所以在決策層面,常常將自己的義務視為“多事”“自找麻煩”,優(yōu)先被剔除,而那些自利性的舉措,常常被視為“改革”“有創(chuàng)新性”,優(yōu)先被推出。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慣性,是一個真正的“老大難”問題。